仝志辉:挖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潜力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3-09-05 [浏览量:2]
摘要:仝志辉:挖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潜力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干部能力建设、农村集体经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决议、思想政治教育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扬:提升理论素养是新时代干部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

  仝志辉:挖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潜力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干部能力建设、农村集体经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决议、思想政治教育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扬:提升理论素养是新时代干部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坚守理论制高点、注重提高理论素养作为实现不断发展和体现自身先进性的基本准则,并把它一以贯之地贯穿到革命斗争和执政实践的洪流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知懂善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共产党人必备的理论素养。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的“本领恐慌”更加突出。如: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挑战,掌控局势、化解危机的准备还不足;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突的见识和胆识还不够;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把握机遇、精准施策的能力还不强。只有自我革命,才能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不断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注入生机活力;才能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不断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成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并主动提升理论素养,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

  【仝志辉:挖掘集体经济发展潜力,助力解决农村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仝志辉表示,下一步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村政策惠及全体农户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同时,当前村集体所有的资源还有很多处在分散使用状态,还有很多未能充分实现市场价值,一些农户也还无法主要依靠本地就业实现收入增长,仍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收入。这就必须加强能更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更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长远制度,因而就需要建立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它对于解决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具有强大潜力。目前,在国家大力扶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已经有一些农村走出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从这些实践经验来看,既需要整合内部资源也需与外部市场主体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如此发展互利互惠、促进村庄自主发展的各类合作形式。同时,对这些经验,还应进行更进一步的系统总结,使其不断完善并在适当时候予以推广。当然,除了需要资金和项目支持,发展集体经济组织更需要精干扶持力量走入村庄,使各类人才和农村居民一起找到整合农户分散闲置资源和有效利用集体资源的方法,给出科学可行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产业类型以及与外部合作的方式。

  摘编自《学习时报》

  【何毅亭: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毅亭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宝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在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以时间、地点即历史条件为转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确定符合中国特色的前进道路和战略策略,形成切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得以与时俱进。二是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党面临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掌握中国国情,认识和掌握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特别是认识和掌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发展变化,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确定党面临的主要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正是在正确解决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实现的。三是善于从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党总是能够直面问题、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善于从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一次次从危局和困境中重新奋起,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飞跃的重要原因。四是在实践中形成坚强领导核心、科学理论指引。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理论指引,是成熟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创造历史伟业的成功秘诀。

  摘编自《人民日报》

  【齐卫平:历史决议对正确建构历史认知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齐卫平表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全部实践进行了全景式的自我检视,广阔的实践场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形成历史认知正确建构的知识文本。在现实中,怎样对待历史和正确认识历史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历史决议进行的总结对于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即对历史认知正确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相比前两个历史决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历史决议进一步体现了时间维度的广延性和空间维度的拓展性,其通过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的总结,从宏观上建构了四个历史认知。第一,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的历史认知;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的历史认知;第三,中国人民做成了什么样的大事的历史认知;第四,中国为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的历史认知。这四个正确的历史认知,对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对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再创历史新辉煌,必将产生巨大作用。

  摘编自《北京日报》

  【虞璐:依托互联网思维助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虞璐表示,在越发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下,互联网思维能够有效助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其一,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平台思维”以共建、共享、共赢为特征,整合碎片化资源,搭建联结不同群体的开放共享平台,在合作互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和互利共赢。高校引入互联网“平台思维”,一方面面向高校,实现对各级各类优秀理论、实践成果的共享共用,在广泛研讨普遍性、规律性问题的过程中,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另一方面面向学生群体,兼顾思想性和趣味性,筛选并供给囊括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的多媒体网络资源,搭建可供自由交流的互动平台,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二,互联网“跨界思维”以交叉融合、外向发散、创新重构为特点,即打破思维定式,为用户带去更加多样化的选择和多元化的体验。高校思政教育合理融入“跨界思维”,要推动思政教育载体跨界融合,在巩固思政教育课堂载体基础上,拓展社会实践载体,优化管理服务载体,健全校园文化载体,并探索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不断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全程化、无界化,实现思政教育效果最大化。其三,互联网“数据思维”以全样性、全维度、智能化为特征,将“数据思维”融入思政教育,就是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全方位网罗学生信息,以数据为核心,深度了解、剖析、预测学生的思想现状,揭示相关规律,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管理机制,为更加精准高效的学生教育管理提供科学决策和技术支持。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7 尊龙凯时app中国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